Archive for the 'Alumni Spotlight' Category

New platform for “Alumni Spotlight”

Monday, September 17th, 2012

Please click HERE.

灼灼求索心 科研碩果豐

Thursday, June 28th, 2012

周卓輝
(生物及化學博士2005)

「大學真是一個寶藏,有很多資源、機會,讓你去體驗和發掘。」周卓輝(Stephen) 在城大由本科讀到博士足有八年時間,絕對是滿載而歸。他跟我們娓娓道來當年在學點滴,以及研究路上的體會。
story3
Stephen 視城大為他另一個家,感激母校在各方面的培育。

現任香港教育學院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的Stephen,九七年入讀城大生物及化學系,主修應用化學。在城大讀書時不但成績斐然,課餘也積極參與學生發展事務處舉行的各項活動如領袖訓練計劃等。他笑言:「大學是黃金時期,趁這幾年時間,好好了解自己,找一條自己喜歡、適合的路。」Stephen以一級榮譽畢業,被取錄為博士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在好奇心及求知慾的推動下,我每天會從早上在實驗室工作至凌晨十二時半,為趕尾班車才離開。」

甫完成博士課程,他便成功獲得裘槎基金會支持每年一百萬元資助。他隨即把個人研究計劃送到87年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里•萊恩教授(Jean Marie Lehn)所任教的法國路易•巴士德大學(Louis Pasteur University),並獲得聘用,從事超分子在材料上的應用及研究。「我當時非常興奮,因為可以跟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學習,覺得跟世界很接近,亦可藉此知道自己在化學上屬於什麼位置。」

科學就像一張世界通行證,讓他和世界上的同行一見如故。Stephen 指出,在法國的兩年是人生最快樂的,不但可以全情投入研究,更可以跟來自五湖四海的化學界精英交流、切磋。「我的團隊來自日本、美國、歐洲等,各人專精不同範疇,既可以大開眼界,又可以互補不足。」當年在法國認識的科研人員,很多已成為了他今天的合作研究伙伴。他強調香港的科研人員不輸歐美的。在法國學成後,他就回港工作。「無疑,外國的經費較多,儀器又較新和充裕,但我認為最重要的資本是創新和意念。」

story1
能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里•萊恩教授 (右)的入室弟子,Stephen 興奮莫名。
   story2
Stephen (右二) 及實驗室盟友(左一、二)在研討會中與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魯道夫‧馬可斯教授(Rudolph A. Marcus)喜相逢。

令Stephen 最感欣慰的,是其科研技成果能從實驗室走到社會,讓知識化成產業,惠及公眾。整個故事要追溯至十多年前,Stephen 與他的研究主管林漢華教授醉心研究化學傳感技術,利用特定化學小分子結合的原理創造出會發出信號的傳感器,用於檢測常存於變壞食物的生物胺,冀以此保障食物安全。透過城大知識轉移處的協助,替此技術申請專利。於2010年,三位來自城大市場營銷學系的學生黎惠峰、繆顯雋及伍凱偉以該項技術為藍本撰寫創投報告參與匯豐銀行舉辦之「年輕創業家2010」比賽,奪取了優異獎狀。後來,黎惠峰、伍凱偉偕同來自中國企業管理學系的鍾世有參與商業電台舉辦的「八十後創百萬夢」創業比賽,更被評為投資者之選,獲引薦創投資金作營運用途。經過一年的努力,三人於本年四月成立分子翹科技有限公司,矢志以化學傳感技術為基礎,孕育更多高效、價廉和便捷的快速檢測工具。得悉自己一手研究出來的技術能有持續發展並發揚光大,Stephen非常高興。他說:「我視研究成果為自己的孩子,希望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走到多遠。」

深盼此化學傳感技術能孕育更多高效、價廉和便捷的快速檢測工具,減低人們因食物而感染疾病的機會,以造福社群;也祝願Stephen 能在科研路上愈走愈遠。

懷抱夢想 唱出未來

Wednesday, May 30th, 2012

相信有很多人都愛唱歌,但有幾多人可以真正將興趣當作事業來經營?而Sita就有這個機會和運氣。

擁有一副金嗓子的Sita(藝名為陳僖儀)受父母親影響,從小就耳濡目染,對唱歌培養了濃厚的興趣。中學時,她在父母和老師的鼓勵及支持,她曾參加學校的歌唱比賽,並勇奪冠軍。而正是這個殊榮,給了她很大的信心。「後來經老師的介紹,我參加了一個公開歌唱比賽並進入了決賽。偶然的機會下,評判讓我唱了試音帶,並成功地賣出不錯的成績。」Sita興奮地說:「之後就開始唱商場秀,一直到畢業。」畢業後,她就投入音樂界,展開演唱事業。

談及城大,Sita笑得很燦爛,仿佛又回到了校園的青蔥歲月:「在我的記憶裡,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年一度新一屆幹事競選參選團隊展開的「嗌莊」宣傳活動。穿過商場連接城大的長長走廊以致校園內的電梯,這整個的過程中我都可以聽到他們力竭聲嘶的「嗌莊」的聲音,非常熱鬧。雖然沒有親身參與過,看到他們那麼努力,讓我很是感動。」Sita 在城大修讀的是英語及傳播系,好像跟現在的職業風馬牛不相及,Sita卻笑指兩者是息息相關。「我在大學獲得的專業知識對我的演出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公關和廣告方面的知識,讓我知道這些演出活動背後的運作,同時也提升了我的社交能力。」

在城大的最後一年,Sita終於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做一名職業歌手。在加入樂壇後的這短短一兩年間,她已經成長了很多。「以前在唱商場或者酒店演出的時候,可能不會有太多人專程來看你唱歌,大多數是路人或經過的人在聽,但是現在卻是有人坐在台下聽你唱歌,有你的歌迷支持你,跟你一起合唱。」Sita難掩心中的喜悅:「我最喜歡現場演出的氣氛。」Sita在說起自己的夢想時激動地表示,與歌迷一起大合唱是最令人感動的事,這也是她堅持走下去的動力。

對於未來的計劃,Sita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演唱會,並且能在音樂和拍戲上有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只有嘗試過,才會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就像大學裡,大家應該多參與各種不同的活動,結識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校的朋友。努力嘗試不同的東西,嘗試你專業以外的各種選擇,這樣你才會發現自己的夢想到底是什麼。」

此外,她雖非常忙碌,但仍心繫母校。她加入了「校友大使計劃」,希望日後能以自己的專長去服務大學。

生命均有價值 施比受更有福

Wednesday, April 25th, 2012

杜文傑(Keith To
應用社會科學系 2003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 2003

「我認為有意義的事,就是生命的施予、付出,與人共享,這比索取更讓人感到歡欣。」杜文傑誠懇地說道。自從2003年從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畢業後,文傑 (Keith)一直在從事社工服務,主要服務的群體是智障人士。談及城大三年中他最深刻的回憶時,文傑對老師和同學充滿感激:「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學會了什麼才是生命中有意義的追求。生命的方向並不會一成不變,只要做的事情有意義就能心滿意足了。」求學以外,Keith亦喜在城大締結良緣,認識了同系的學妹黃佩芬(Iris),兩人相知相愛,共訂終生。Iris 跟Keith 一樣能學以致用,在畢業後投身社工專業,以一己所長貢獻社會。
Keith_Iris

社工並不是一項輕鬆容易的工作,但幾年的相處讓文傑對智障人士有了新的認識。「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智障人士也是,他們也有一些較我們優勝的地方,我們也會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比如他們見我工作很辛苦,會主動拿紙巾替我擦汗;平日見面時也會很熱情地打招呼等等。他們的真摯是有時連我們普通人都做不到的。」 

2011年在深圳做了一年社工督導服務的Keith,將人生的下一站放了在湖南長沙。曾在學生時代以交流生的身份訪問過長沙民政學院的Keith,此次將與妻子Iris同行,以導師的身份重返故地。「我們會在當地逗留一整年,教授兩個科目,主要是社工方面的。」他解釋道:「不過其實心裡還是有些擔心,畢竟工作性質從之前的服務轉為教育,的確有所不同。另外普通話對我來說也將是個考驗,不過我會多學習和請教朋友,將自己裝備完善。」
Keith

聊到內地的社工現狀及發展前景,Keith侃侃而談:「內地的發展前景總體來說還是很廣闊的。已經有不少學校開展社工方面的課程,這是教育上的進步。但相對來說,工作崗位還是較香港少很多的,而實踐和實習的機會亦是比較有限的。因此內地的學生可能會產生信心不足的想法。我這一次過去教學,就想與他們分享一些服務技巧、經驗、態度以及對人的看法等等,希望能有所幫助。」

本文刊登之時,Keith與Iris已經抵達長沙並著手開展教學工作,祝願他們在長沙會渡過豐盛滿足的一年。

育人為本,教書為徑 (莫家豪)

Monday, March 26th, 2012

城大第一屆公共及社會行政系畢業生,現任香港教育學院協理副校長(對外關係)、文理學院院長及大中華研究中心總監的莫家豪教授,從1993年教書至今,一直將教學視作本業。「做教育可以影響學生、改變社會,這是上好的職分。」莫教授說道。

從城大畢業後,莫教授繼續進修,學成後重投母校懷抱,曾於公共社會行政學系任教。在城大的十年教學生涯中,他從講師升任副教授及人文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隨後,莫教授遠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任職,創辦了該校的東亞研究中心並擔任東亞研究講座教授。

談到自己的發展,莫教授感恩地說他成功的基礎和理念:「這是上天給我的眷顧。我是基督徒,一直相信上帝為我們計劃人生,而我自己也會在能力範圍內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譬如說教育,不管我現在做到院長也好、副校長也好,我還是堅持執教,因此我個人的取向是第二個因素。加盟香港教育學院執教鞭是想通過這個平臺來幫助一些自信心不高的學生,甚至改變世界,啟蒙下一代是很重要的。第三點就是人和,與工作夥伴融洽共處是相當重要的,但這並不等同於放棄自己的信念和原則。與人相處,當然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喜歡自己,所以有時我會將壓力交給我相信的上帝。」

教學、研究和行政,一直是莫教授職業生涯中的三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對於三者的關係,莫教授說:「學者是創造學問,影響、啟蒙下一代;研究可以影響教學,使學生從中得益;而行政,則是推行校政,檢驗學生的學習經驗,固本培元。」莫教授希望自己能做一個良好的公共政策的倡導者,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上,影響和改變這個社會。他積極參與「城市論壇」及投稿報章,就不同議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更曾被香港特區政府選為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從而發表見解。

經常獲邀參加國際會議的莫教授在學術上還有大計。「香港作為一個教育樞紐,非常適合跨境、跨埠的合作。我們可以開辦大中華地區的共同研究專案,以亞洲為本,從而面向世界,希望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亞洲和國際社會。」莫教授侃侃而談。

莫教授一直堅持的「育人為本,教書為徑」,其實並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到的。但藉著自己的努力、人和的環境和上帝的力量,他正在這條路上大步地向前走。

一切從社會工作學開始

Monday, February 27th, 2012

從一名社會工作畢業生到成為一名註冊社工,繼而加入新界社團聯會成為副總幹事,再成為該會的理事長,陳勇 (Brave) 說他一路上都跟關注社會民生的需要,結下不解緣。

近年,Brave屢獲香港特區政府委以不同的重任和職銜,如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及現任北區區議會議員等。Brave多年來一直為社會作出貢獻,去年年中,他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Brave對於種種重視與禮遇,感到十分感恩,並特別感激城大給予他的栽培及教導。

當年,由進入城大修讀社會工作那刻開始,Brave除了上課外,還積極參與不同的學生組織活動。他當年曾是國是會會長和學生報中文編輯。這些體驗不單讓他吸收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更豐富了他的人生。他說:「在修讀社會工作的課程時,通過帶組活動,我學會統籌和帶領小組的要訣;再加上社工課程的獨特學習模式,讓我有很多機會與不同的人士溝通,加強了我的人際關係及溝通能力。而在參與學生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亦有機會當一個小領袖,把當時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不同的事務上。」Brave認為城大給予他許多在踏出社會前的「試煉」,讓他在包容的環境下克服困難,提昇自己,為日後的工作作出最佳準備!

憑藉當年在城大培育成「周身刀」這個特質,Brave亦很興幸能從中找到其中一把「利刀」— 社工,並將之作為他的專業和職業,可以把自己的興趣作為事業,令他非常享受。在參與地區及社會工作方面,Brave很慶幸自己能遇到兩位「伯樂」,譚耀宗先生和張學明先生,他們給了他很多的機會、支持和鼓勵,讓他能投身社會服務。他希望透過自己對社會事務的參與,能協助推進社會發展、改善民生,以及促進社會和諧。

Brave去年在接受香港特區政府所頒授的太平紳士名銜時,謙虛地笑稱自己僅代表自己的團隊去接受這個榮譽。他深感榮幸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和認同。Brave引述孫中山先生所說:「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Brave認為香港是我們的家,故希望每一個人都盡力為這個家作出貢獻。

作為大師兄,Brave認為80後的城大師弟妹可能對任何事物都懷有一份熱情和激情,竭力追求理想,但礙於經驗不足,處事時或許不夠全面,所以他建議他們可多擴闊自己的視野。他亦藉著參與不同的城大活動,如應用社會科學學系每年皆舉辦的「朋輩輔導」計劃,向師弟妹分享自己的經驗。Brave希望透過分享,令師弟妹能學會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亦能懂得尊重和包容別人。Brave更不時提供機會,讓城大的學生到其任職的機構實習,以吸取一些實踐經驗,亦希望藉此回饋母校。他引用了《道德經》裡的「上善若水」去勉勵師弟妹,希望他們能保存「水的本性」 — 清純,但同時亦能像水一樣流到不同的地方,化作不同的形態,去擴展不同的網絡,最後集結成龐大的力量。

雖然身兼多職,但Brave依然積極支持和參與城大的各項校友活動。他是大學的校友大使,也是應用社會科學學系諮委會委員,也是校友會「城賢匯」的榮譽秘書。他更曾擔任校友聯絡處的校友事務及發展委員會委員、城大評議會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等!他說:「參與母校的活動,讓我能接觸到不同界別的校友,認識他們的強項,從他們身上,我亦獲益不少;再者,這些活動亦讓我有機會去重整自己的思維!」他認為全賴母校多年來的悉心栽培,讓他能在社會上作出一些貢獻,而且透過這些貢獻為母校增光。所以,他本人亦會保持著「上善若水」的理念去繼續貢獻母校及社會。城大將邁進30週年,Brave希望母校繼續作多方面的嘗試,創出新的高峰!

情繫動影像 共築夢工場

Thursday, January 26th, 2012

崔嘉曦 (BA Creative Media 2008) 陳兆忠(BA Creative Media 2008) 何家豪(BA Creative Media 2009)

崔嘉曦 (Haze)、陳兆忠 (Benny)、何家豪都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SCM)的畢業生,雖來自不同年級,卻惺惺相惜,以自家製作團隊Zcratch作為平台,發揮自己的創意。「SCM像個獨特社群,不同年、不同專業的同學,也會互相認識的。」

Haze熱愛電影,他早於大學一年2006年成立製作團隊Zcratch,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將天馬行空的想法化為具體的創作成果。他才畢業三年,已屢獲嘉許,如:2005 年憑動畫作品《Kill AL》首獲第十屆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動畫組特別表揚獎。翌年作品《識你老鼠》衝出香港,勇奪日本「第八屆DigiCon 6+2 獎」及「東京國際映畫祭頒發細田守獎勵賞」。2008 年作品《森.願》,更為他帶來多項殊榮,包括:日本TBS 頒發第十屆DigiCon6獎,和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2008:最佳數碼娛樂獎等。

01

(左起) 陳兆忠、何家豪及崔嘉曦 ,以Zcratch製作團隊為平台,延續創作夢想。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ifva是本地影像媒體的創作搖籃,歷年來造就不少舉足輕重的電影及媒體創作人。而Zcratch 以參加ifva比賽去發表自己的作品,與更多知音人分享。問及四度獲頒ifva動畫組獎項的Haze為何對動畫情有獨鍾,他笑說:「其實我對所有影畫、錄像都有濃厚興趣,不過與其他類型的影片相比,暫時就以動畫最能準確演繹我想表達的東西。」他又補充說:「動畫這詞不盡不實,常令人有種錯覺,是指卡通片。其實動畫是使一個圖像靈魂化。香港的動畫發展仍在起步階段,尚未蔚然成風,稍具代表性的寥寥可數。我希望自己可以在這方面繼續努力,創作出具代表性的作品,甚至能進軍國際市場。」

Benny侃侃而談在城大最深刻的回憶:「城大的創意媒體課程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度,導師有很多機會可與學生交流,又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讓我在多媒體的設計及創作方面有更多的學習及發揮空間。」

家豪、Haze及Benny志趣相投。家豪最近剛加入Zcratch,希望能與Haze及Benny擦出火花,把創意發揮,在行業內綻放光芒。2011年家豪與Zcratch憑 《胡同鏡子》(Puff the Magic Dragon) 奪得ifva動畫組銀獎、德國漢諾威國際影片節 up-and-coming 2011比賽榮譽獎,此短片又於台灣、韓國、俄羅斯等多個國際短片及動畫節中上映。醉心動畫的家豪表示,當他到其他國家參加影展時,發現他們很尊重動畫師。本年2月3 日家豪將遠赴印度,參加「孟買國際電影節」(Mumb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他珍惜與業內專業人士的交流:「每次參與這些影展或比賽,都能擴闊視野和認識更多新朋友,裨益不少!」

最近Zcratch剛完成由ifva 策劃的7-Eleven委約動畫計劃將7-Eleven 建於一漁船酒吧上,營造浪漫的情調氛圍,讓人感受到截然不同的7-Eleven。

現時Haze跟Benny在同一公司工作,負責IT及網頁設計,亦視這為鍛練機會。他們三位都很感激母校的寶貴培育,讓他們可以多接觸各種形式的媒體創作,豐富了他們的藝術領域和觸覺,以致他們在設計上推陳出新,同時漸獲業界認同。他們希望日後能通過積極參與大學及校友活動,與母校保持密切的聯繫。

02

家豪(右一)與Haze(右二) 一起出席漢諾威的 up-and-com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Hannover 2011與世界各地優秀的電影製作人交流,還奪得首個歐洲獎項。

03

Zcratch 為7-Eleven製作的動畫短片”Taste the Life”.

以影像反映生活

Wednesday, December 28th, 2011

Jessey-Tsang繼2008年的《戀人路上》,新一代獨立導演及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四屆得獎者曾翠珊(Jessey)的另一長片《大藍湖》今年十一月於大銀幕面世。這片子在充滿香港歷史與回憶之西貢蠔涌拍攝,講述一名女子重返故居,此地亦是她土生土長的故鄉,有點像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合體。翻閱她的舊作《蠔涌》和《河上風光》,也是以西貢為背景,足見她對家鄉那份戀戀不捨的濃厚情懷。

很多人都認為Jessey 的風格較抒懷,表現細膩情感,充滿藝術氣質。她就這樣自我評價:「我視自己為一個life maker,在影像中反映生活,很多時我的創作都從我周遭的環境、身邊的人物或自己的故事順手拈來加以發揮,跟我的成長及生活非常接近,比較隨心。而整體的節奏是偏向緩慢,才會予人一種非主流或文藝的感覺。」她又道:「電影是有關生命的,所以每個經歷、修為都可以用於創作之上。」

說Jessey 是個電影人,不如說她是藝術家來得更貼切。關於她與電影的不解緣,Jessey娓娓道來:「我曾於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電影電視系,主修音響設計。」她指出,沒有選擇當混音師,是因為自己真的很想說故事。「畢業後,我在藝術中心當了節目統籌兩年。然後我報讀了城大的媒體設計與科技碩士課程。這個課程關注媒體的發展,用媒體看世界,進一步的擴闊了我對視覺藝術、媒體的認知,同時也確定了我投身電影藝術創作的事業方向。」兩年的城大生活,帶給了她美好的回憶,也讓她認識了不少良師益友,如葉旭耀、羅海德,黎肖嫻、傅思儉老師等。直至最近,她在創作上也有跟創意媒體的老師如許雅舒等合作。「不少創意媒體的學生也在我的電影《大藍湖》當實習,協助製作。」
除了電影製作外,她也有在各大學府、機構擔任講師。例如:她在上一個學期在城大的創意媒體系當兼職講師,教授「錄像製作」。「我很享受跟學生分享並彼此之間互動。但我不想全職充當導師,因為我想繼續創作,也想讓學生透過我的經驗有所得著。」

除了醉心電影,她也喜歡攝影及其他形式的媒體創作。她說:「我的創作世界可以很實驗。」Jessey 說她比較專注單一頻道或短片創作,那是因為電影是團隊協作,而她喜歡跟人溝通,正合她的個性。「電影的製作過程蠻辛苦的,很多時都是自己一手一腳包辦。如《大藍湖》的規模是我的眾多作品中最大的,其模式與商業片幾乎無異。它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我再向其他機構尋找拍攝資本。不過,透過電影帶出自己想表達的訊息,感覺很滿足。而當知道觀眾有共鳴時,我亦很感動。」

那Jessey是否認為本土電影創作缺乏支持?她說:「當然,本地有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電影發展基金資助創作,但在支持方面仍有改善空間。拍電影很耗資,而尋找贊助又不是很容易。另外,香港觀眾看的電影不夠多元,整個市場不夠百花齊放。香港的電影產量較少,造成機會不多,對新人而言是困難的。」

關於未來的動向,她向我們透露:「我正構思一齣新的劇情片,叫《青春之門》,講述一名來自台灣的男孩,在網上遇上另一香港男孩,合作一推理小說。那個台灣男孩來了香港,他倆做了一件荒誕、瘋狂的事。這個故事是我與編劇共同創作出來的,所講的不再是自身的事,較前好像抽離了點,但當然那種青春的感覺也是很真實的,也是一個很新鮮的體驗。」於2012年,她亦打算拍攝一齣紀錄片,是有關她成長的村落,不過主題是流徙,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最後,Jessey對有心創作的同學說:「在成長中要不斷尋找自己的路,如果有東西想說,就要相信自己,要捉緊信念,然後付諸行動,令它成真。現在拍攝的器材不昂貴,最昂貴的是創作人的時間和心思。」相信Jessey會繼續運用她的創意,將更多的優秀的作品獻給大家。

以電影為喉舌 為社會發聲

Thursday, November 24th, 2011
盧鎮業 (創意媒體榮譽文學士2011)

eNet112-01認識小野(盧鎮業) 是於由麥曦茵執導的港台單元劇《幸福的旁邊》,於劇中飾演男主角的他演得入木三分,在youtube好評如潮。

在學期間主修電影的小野,除了有演出經驗之外,亦是獨立電影導演。小野在父親薰陶下於中學時代開始對拍攝感興趣。「當年小試牛刀,與同學一起參加Ricoh與香港地球之友合辦之環保短片創作比賽,在學生組別勇奪冠軍,不但可以免費參加日本四天考察團,還有機會參觀Ricoh東京廠房呢。」這次的勝利給他很大的鼓舞,也因此令他在報考大學時以修讀電影為志願。

回想在城大中的難忘事,小野笑謂:「當年我使用的舊式手提攝錄機還很笨重,但大學校園卻不許拍攝,因此我們常要進行爆景,就是偷偷進行攝錄工作呢。」他在讀書時期學習了很多電影語言,成為很重要的啟蒙。

小野本身留意社會政治,喜歡以寫實的社會運動及政治事件如六四事件、2008年立法會選舉、菜園村護村、反預算案遊行以及最近的「佔領中環」行動等為題材。他的短片作品《春夏之交》及《那年.春夏之後》,曾於本港多個獨立電影活動中放映。而他參與創作的幾部短片作品都成績斐然。例如:《打還打,唔好打頭》為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參展;《春夏之交》榮獲第十六屆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公開組銀獎;《那年 . 春夏之後》為香港獨立電影節2010參展作品另外,他又與創作團隊蘇波榮憑《蘇榮的小電影》參展台灣金甘蔗影展,並榮獲最佳男演員獎。看來,小野除了是個有潛質的導演,在演戲方面的才華也獲得認同。

關於演戲,他侃侃而談:「以《幸福的旁邊》為例,在開拍前演員們都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去排戲,並一起研究怎麼運用恰當的語氣表達對白,加上配合過往閱歷去演繹角色,就好像共同創作一部作品。」小野曾扮演過不同角色,卻發現萬變不離其宗,角色都多少帶有自己的影子。「雖然是演繹不同的人物,但也是以自己的氣質演繹,人物角色的舉止、動態、神韻都是我的,也是我設身處地會表現出來的反應。所以戲中的角色都不是我,卻又是我的某一面,就好像把自己融入角色當中。」

問小野喜歡做導演或是當演員,他表示兩者都很喜歡,因為導演或演員只是兩個不同的職能,可以從對方的角度去汲取經驗,相輔相成,互惠互利。他說:「創作的精神在於引發思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發知性討論。」

甫畢業的他已與同學組成了製作公司,主力製作廣告短片及音樂影片。小野表示雖然現時收入不高,但相對時間靈活,能夠做到自已所想做的事,所以他很享受現時狀況。

最後小野鼓勵學弟妹們,創意媒體系的同學該是很有想法的,如果自己有話要說,有一些題目很想探討,就千萬不要讓它不了了之,總會有發表的機會。

OP0192
《春夏之交》的劇照

創業科技人,為理想而活

Tuesday, September 27th, 2011
陳康成 (電子計算機工程學工學士 2004)

chris「我在為理想而活。」iGPSD創辦人及總經理陳康成說道。自從08年頂著金融海嘯的難關,他沉著應變、轉危為機,把創業的夢想變成現實。今時今日,iGPSD已經在康成的帶領下成為智能手機應用程式(Apps)產業中的新星,其客戶包括各大知名機構、企業,同時也與一些非牟利機構(NGO)聯手推出即時的手機軟件。

受到家族事業的影響,康成從小就為自己定下了創業的目標。在中學時代已經開始撰寫電腦程式的他,一直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看作是資訊科技界裡最厲害的人。進了城大之後,主修電子計算機工程的他同時又兼任《城大月報》的副總編輯。「在大學生涯最難忘的是在出版雜誌前幾天通宵達旦的趕工,在學會房間睡覺。」繁忙的功課及學會活動以外,康成仍然堅持在校外做自由職業人,利用空閒時間寫網站、寫程式。「早點接觸社會比較好。」他道。

04年,大學剛畢業的康成面對「沙士」後期香港低迷的就業環境,暫時擱下創業的大計,選擇投身上班族。「我學會了在逆境中堅持不懈,以學習的態度來工作。」康成侃侃而談,「在那裡我知道我確實熱愛這份工作,並且認識到了人生中最好的一群朋友。」談到08年的創業,他笑言「是憑著自己的一股衝勁去闖,在沒有合作夥伴的情況下從居家辦公室開始,客源都要自己去找。」康成對自己的第一個客仍然印象深刻。一位傳媒集團的行政總裁看中了他的作品,適逢該集團有意利用網絡平臺推廣新計劃,雙方一拍即合,推出的應用程式大受好評。

剛剛做了老闆2年多的康成,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哲學,就是「僕人領導」、「任務導向」。另外,他希望可以將最優秀的人才招聚在一起,為同一個理想而努力。「做老闆不是欺壓,而是服務員工。我會給他們創造出一個最高效而具靈活性的工作環境。」康成自己是個節奏快的人,所以也希望員工都能積極投身這份自己所愛的工作中。「設定期限最有效,每一項目都有期限。員工合理的請假我都可以批准,只要他能按時完成任務就行。」至於如何能提高員工的士氣,康成說道:「我是一個喜歡與人交流的科技人,我經常與同事聊天以瞭解他們的想法。要成為我的員工,首先我要確認他是真心熱愛這份工作,我才會請他加入這個團隊。另外我會給每個員工分配一個任務,整個過程會由他們自己從頭到尾一手包辦,這樣當任務完成之後,他們自然會有一種滿足感,也會為自己的工作成果而感到自豪。」

陳康成認為,智能手機的市場遠比電腦大,甚至可達十倍,如果這個市場應用於教育或者金融領域,可使世界發展得更快;未來有一天,所有的東西都將在iPhone和iPad上實現。康成可說是一名有願景的八十後,他認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除了打理iGPSD,他也定期做義工,又參加領袖課程,未來更想繼續修讀工商管理學碩士。「我希望香港人能為自己的理想而活。多一些有理想的人,香港才會進步。」

 

You need to log in to vote

The blog owner requires users to be logged in to be able to vote for this post.

Alternatively, if you do not have an account yet you can create one here.

Powered by Vote It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