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社會議題 引發多重思考

劉國瑞


香港一直致力推動建立多元共融的社會,但未必有太多人關注一批尋求庇護者(asylum-seekers)的處境。昔日由馬來西亞來港升讀大學的新晉導演劉國瑞,首齣編導的劇情長片《白日青春》即探討相關議題,冀帶動觀眾思考……
  • 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榮譽學士(市場營銷學)
  • 第59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

香港一直致力推動建立多元共融的社會,但未必有太多人關注一批尋求庇護者(asylum-seekers)的處境。昔日由馬來西亞來港升讀大學的新晉導演劉國瑞,首齣編導的劇情長片《白日青春》即探討相關議題,冀帶動觀眾思考;他更憑藉此電影與團隊於台灣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獎項及提名,為繼續投身電影創作注入更大信心。

唐詩有云:「獨在異鄉為異客」,來自馬來西亞的劉國瑞憶述,中學畢業時,從老師口中得悉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為海外學生設立了全額獎學金,他抱着一試的心態申請,並成功獲取錄,促成他獨自前往香港這個陌生城市讀書和生活,加上對廣東話幾乎一竅不通,難免有「異鄉客」的感覺。或許源於「感同身受」的共情,引發他於2015年留意到本地傳媒對尋求庇護者的廣泛報道,逐步萌生創作電影的構思,以致在2019年開始撰寫《白日青春》的劇本。


獲全額資助 拓電影興趣

「讀書時我有很多愛好,在城大選修市場營銷學是基於對廣告工作具興趣,該課程涵蓋設計、文字創作與商業等元素,正可配合行業發展所需。」劉國瑞稱,尤為感謝城大的支持,讓他赴港升學獲得全額獎學金、宿舍住宿及生活資助,毋須擔心增加家庭負擔,對專注學業大有幫助,並留下不少愉快的學習回憶。

他補充,尤感難忘是課程設有大量小組研習,有助同學建立良好關係,是他現時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的一大關鍵。「從小已喜歡看電影,但童年生活的小鎮只有一間電影院,選擇不多。直至入讀城大,其圖書館蘊藏大量片源,廣及西班牙電影等外語片,曾試過在暑假合共看了80多齣電影,令我對電影的興趣不斷提升。」


拍攝紀錄片 發掘社會現況

劉國瑞在化身導演前,最為人熟知是為本地電視台編導多齣電視劇。回溯尋找事業方向初期,原來他曾短暫任職大學助教,進而轉投電視廣告製作公司,參與商業主流創作,與眾多知名品牌合作。「此時我亦開始與朋友在公餘拍攝獨立紀錄片,其中一個系列是關於深水埗露宿者,使我有機會發掘這個城市的不同面向。」

提到醞釀多時的《白日青春》,劉國瑞分享自身經驗時直言,新導演的最大挑戰是尋找資金,受疫情影響,他同樣花上了兩至三年時間,直至在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遇上來自馬來西亞的投資者,才籌資成功。「另一困難是為影片尋找合適的『素人』演員,特別是主角之一的巴基斯坦裔男孩,我們經過三至四個月進行海選,方能物色到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奪得最佳新演員的林諾(Sahal Zaman)參演。」


獲獎項肯定 保持使命感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劉國瑞闡釋,《白日青春》的中文電影名稱取自清代詩人袁枚的詩作《苔》,藉此寄語戲中兩代難民家庭的主角,期望他們猶如青苔般,即使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也能綻放生命,找到出路。至於電影的開放式結局引來不同解讀,他形容自己的電影如同一面鏡,反映的是觀眾身處的社會環境及想法,並啟發他們作出更多思考;而非聚焦於這面鏡是否美觀、立體或有何花式。

對於首齣長片為團隊帶來多個獎項,包括應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他坦言,對嘗試摸索個人風格的新導演,這是重要的肯定,下一齣作品將繼續拍攝貼近自身生活的寫實家庭作品,或會考慮回到馬來西亞取景,待風格更趨成熟,再挑戰新題材。他又勉勵有志成為導演的新一代,應盡量拍攝感興趣的故事,並保持自信與使命感;更重要是尋得志同道合的夥伴,因電影工作不能單打獨鬥,故在能力以外,待人處事同樣重要。


(出版日期:2023年4月13日)